品種沒變,環境已大變樣!舊的養殖習慣,是否需要與時俱進? |
出處:施工評說 作者:施衛民 水產養殖網 2019-09-17 18:21:00 |
作者:清遠市勝維水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施衛民
在過去許多對蝦養殖大咖,在這幾年好像也迷惑,好像覺得這蝦應該怎么養?反而一下剛剛進入這個對蝦養殖業的養殖戶卻獲得了相對好的成績。不可否認,在過去許多在對蝦養殖中獲得豐收的養殖戶,他們大部分都是勤肯耐勞的厚道農民,他們以其吃苦耐勞的勞動再加上南美白對蝦養殖剛剛進入國內時,許多水產專業的老專業人員,及時的、深入的以各種形式進行南美白對蝦的科普知識教育(不是去吃飯加送禮那種會),確實使這個行業蓬勃發展。
在經歷了2008左右的普遍大面積豐收的2010年后,南美白對蝦好像就進入了多事之秋。盡管從那時起,原來被對蝦養殖戶聞之色變的白斑綜合征、紅體就相對少出現了,可是偷死、白便、肝萎縮、這個蟲那個弧菌卻開始成為對蝦養殖的緊箍咒。養殖過程中的定期施肥、定期消毒、定期潑灑微生物好像并不能起到過去預期的目的。在養殖模式中,小池養殖也出現了以前沒有過的藍身等等癥狀。
到了今天,盡管養的還是過去那個南美白對蝦,但是由于養殖環境的不一樣、養殖模式的不一樣,所以遇到的問題和以前不一樣,比如今年華東剛建成的一個室內養殖場,在一個室外養殖專家的指導下培藻,一下子就把池塘水的亞硝酸鹽和氨氮整嚴重超標了。因此:在平時的養殖中,不一定埋怨養殖現在怎么這么不容易,不妨總結一下以前的養殖條件和今天養殖條件的異同,以及時糾正,在魚蝦蟹養殖過程中到底有沒有應該糾正的操作習慣。
第一部、微生物的應用效果
微生物應用效果的過去與現在
在1999年左右,當我國的水產養殖業開始告別粗放式養殖的時候,就引入了微生物,那時候的微生物品種并不多,也就是光合細菌、枯草桿菌(芽孢)和有效微生物菌群(EM),沒現在這么多的甲乙丙丁菌。但是,就這些簡簡單單的微生物,確是非常神奇的、預期效果確定的水質改良劑,神奇到什么地步呢?只要使用,一般肯定會看到說明書上寫的效果!
比如以前:
1、當池塘水質太肥了,馬上來EM,第二天再看看,那水質是清清爽爽,浮金躍光,誰看誰喜歡啊。
2、當池塘水體的氨氮、亞硝酸鹽高了!來一桶EM或者光合細菌,過兩三天再看看,氨氮、亞硝酸鹽沒有了。
3、投苗前需要培藻了、或者養殖過程中藻豐度不夠!用幾包枯草芽孢桿菌和一點點有機肥發酵潑灑,或不需要有機肥了,就直接把枯草芽孢桿菌泡水了撒池塘里。只要有陽光,過兩三天再看看,那水質是青青綠綠,浮金躍光,藻已經起來了。
4、養殖過程中藻豐度不夠!直接把枯草芽孢桿菌泡水了撒池塘里。只要有陽光,過兩三天再看看,藻已經恢復了。
現在的微生物效果怎么樣呢?盡管除了光合細菌、枯草桿菌(芽孢)和有效微生物菌群(EM),市場上還增加甲乙丙丁等等的菌,而且還多了碳源等。現在的養殖戶還會提前的定期使用,可是能不能達到過去的理想狀態?這個養殖戶心中也明明白白。
現在確實:
1、大約在2010年后,許多老養殖區域已經不能夠考慮施肥培藻的問題了,納水消毒后,池塘水沒兩天就自然而然綠起來了,有時候甚至剛剛納水,撒一點枯草芽孢桿菌的話,兩三天池塘水就已經感到太濃了。
2、這幾年更加麻煩,水有時候的確是翠綠翠綠的,可是顯微鏡一看:額的天!里面的藻怎么還會跑的?見視頻1:
3、氨氮、亞硝酸鹽高了,潑灑活菌幾天后亞硝酸鹽、氨氮這些指標經常是濤聲依舊,能夠如愿降低的幾率也太低了。
4、在老養殖區域,養殖過程中,許多養殖都不是很敢撒枯草芽孢桿菌,因為用了枯草芽孢桿菌后,引起的缺氧遺憾的例子至今依舊心有余悸。
許多老養殖戶對微生物在水產養殖中應用效果的這些異同,很容易一下子就歸納于:現在的產品越來越差!當然不排除有山寨產品存在這個可能,但是現在微生物在水產養殖中效果比不上過去,甚至微生物使用后可能反而加快了水質的惡化,這一點和養殖條件、養殖模式的變化是密切的相關。
現在和以前比較,養殖條件、養殖模式發生了什么改變?
一、養殖模式已經用變化
過去養殖模式主要是大汪子粗養、土池精養和鋪膜高位池。現在雖然還有大汪子粗養、土池精養和鋪膜高位池,可是大汪子粗養和鋪膜高位池的產量可不一樣了,大汪子粗養從不投料發展到投料,鋪膜高位池的產量從2000年的兩千多發展到畝近萬。
尤其是室內養殖的出現,管理就和露天池有比較大的區別了。前幾天華東的一個剛剛建成的室內養殖場,在第一次培藻時按著露天池培藻習慣,潑灑了肥水膏、底改后,水體的氨氮、亞硝酸鹽模式嚴重超標,經過潑灑微生物后依舊沒辦法糾正,回來懸掛菌屋后氨氮才降到正常。見圖1:

在透光率相對低、可以人工洗的干干凈凈的室內小池,潑灑肥水膏和底改好像就過分了。
所以當養殖模式已經用變化時,養殖過程中就不應該墨守成規的照本宣科進行操作。
二、養殖的外條件已經發生改變
養殖的外條件已經發生改變確實和以前不一樣了,尤其是在老養殖區域,外水源、池塘底部已經和2000年不一樣了,現在的外水源和底泥相對以前已經嚴重富營養化了。在這種條件下墨守成規的使用微生物可能會適得其反。
1、底泥普遍富營養化:
在南方的養殖區域和北方不同,基本上沒用明顯的歇塘時間,這些區域的老塘底部除非有條件清淤,否則底部的富營養化是比較明顯的。2016年在臺山廣海對一個有300畝土池的養殖場進行了取樣發現:絕大部分池塘表層的底泥,經過600℃的灼燒,失重率基本上超過了50%(實驗過程中,底泥只是經過簡單曬干到大致干透了,并沒有達到恒重就采用,所以這個數據是偏低的,應該是遠遠超過50%)。可想而知,這些底泥的污染積累的嚴重程度到哪了,所抽樣的池塘,蝦感染纖毛蟲的現象也非常嚴重。珠三角的底泥普遍狀況見圖2:

養殖過程中這種條件的底泥使用微生物可能很難達到預期目標不說,還很可能適得其反的加快水質的惡化。因為太富營養化的池塘很難讓微生物順利的進行良性的氮循化。見圖3:

這種底泥的池塘的凈化可能被迫讓位于纖毛蟲等等對對蝦養殖不利的生物,見圖4:

這種池塘條件應該首選能夠降低底泥富營養化程度的底改手段,創造條件讓微生物順利的進行良性氮循化,見圖5:

2、外水源相對富營養化:
在老的養殖區域,外水源富營養化可能還是比較多的,水體中的腐敗物相對多,這種條件下濫用微生物可能更加容易出現裸甲藻等等異常藻的現象。見圖6:

有一些外水源看上去盡管是透明澄清,但是這些水體是已經溶解了大量的有機物,一旦水體的理化條件改變,這些水體會有大量的析出物。見圖7:

以上這些析出物即使不析出留在水體,也將會為以后的養殖中,會在微生物的代謝中產生不良的伏筆。
在養殖池塘密布、進水口和排水口共用的區域,不僅容易導致傳染病爆發而且導致池塘中水太肥,其他大型以腐敗物為生或者慮食性生物滋生,見圖8:

這種條件的外水源,應該先把水體的富營養化程度降低下來在使用。
所以,當養殖條件已經用變化時,養殖過程中,微生物的使用就不應該照本宣科的進行操作。
第一部微生物的應用效果
通過第一部所述,希望達到的目的是:在養殖過程中要了解: 1:水體的氮循環確實離不開微生物,但是水產養殖和污水處理不一樣,水產養殖所有的一切調水、改底的措施都是為了在保證養殖品種安全的前提下創造一個優良的池塘理化條件,但是養殖對象是承受不了許多微生物凈化污水要求的理化條件和污水處理中微生物凈化所產生的代謝產物。 2:微生物能否進行有效的氮循環、能否如愿的凈化水質取決于池塘水體的理化條件而不是拼命加菌,而在水產養殖池塘中,由于需要保證養殖品種的健康,養殖池塘中是創造不了污水處理廠的一些理化條件,比如反硝化脫氮的厭氧等環境。 所以:微生物的使用并非多多益善、多用有益無害,而是微生物的使用也需要條件的。不鼓勵濫用微生物。 目前養殖老區的一些外水源富營養化、底部富營養化相對嚴重、養殖密度相對高,尤其是在養殖的中后期,養殖水體的有機物污染已經超出了微生物對水體凈化能力,即使人為添加微生物的,在這種極端富營養化的條件下濫用微生物可能會帶來耗氧量高、微生物次級代謝物氨氮、亞硝酸鹽等等積累、裸藻占優、纖毛蟲容易泛濫等后果,所以微生物的使用需要因地制宜。但是;在低產量的粗養或低產量套養的養殖方式中,在池塘污染相對少、外水源條件比較好的養殖區域,使用微生物進行底改和調水依然是有其合理性和優越性。 所以還是一句話:養殖沒有固定的模式,必須結合池塘條件和水源條件采取相對應的養殖措施,決不能人云亦云的模仿某一種模式。   第二部  環境改變了,一些操作是否需要改變?一些思維是否脫離實際?   一:定期施肥是否應該適可而止? 定期向養殖池塘里施肥(浙江的養殖戶習慣叫種肥)這種教科書或傳統水產養殖中認為可以降低飼料比的省錢手段,在外水源相對富營養化和底泥相對富營養化的養殖條件下是否應該改變? 在粗放式生產養殖中,養殖密度低、養殖周期相對長,施肥可以促進養殖水體的浮游生物繁殖,為養殖品種提供生物餌料,這一點確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促生長、省料的作用。但是目前的養殖狀況是: 1:目前許多養殖區域,包括沒有增氧系統或增氧系統很少的大圍養殖,其畝產和以前已經不一樣了,池塘的承載量基本上已經超過了水體本身的自凈能力,尤其是養殖的中后期,有一些養殖品種的每畝日投料量已經在一百斤左右,這種條件下為了水色的好看,還定期施肥是否有飲鴆止渴的疑惑? 2:老養殖區域的外水源條件已經今非昔比了,許多養殖區域的外水源有時候就是其他養殖場排出的養殖尾水,已經相對富營養化了,也就是說:已經偏肥了。這種外水源的條件應該是盡可能利用水體的營養物培藻而不是再施肥。外水源條件見圖1:
                     所以:在水產養殖中,定期施肥確實是一種降低飼料比的省錢手段。但是這種措施的實施必須結合當時池塘環境的實際條件和外水源的實際條件來決定是否可取,而不能墨守成規的抱住某一種模式一成不變。 在外水源比較富營養化的區域,即使第一次培藻,根據外水源環境也可以不使用含氮磷肥料培藻。這樣子培藻后的水體pH相對穩定,pH不容易飆升同時水相對沒那么容易太濃失控。見圖2:
   二:暴雨后,是否不要急于施肥、潑灑微生物反而需要預防水太濃? 以前在水產養殖中,雨后都需要面對和預防:池塘水體反清。 但是現在許多老的養殖區域,一場大雨后,水不反清不說,太陽出來后過兩天就濃起來,有時候在這些雨后水太濃的情況中,對蝦會出現活力下降甚至偷死,用顯微鏡檢查一下,對蝦感染纖毛蟲了。 為什么會出現這些情況?建議大家一是挖一塊底泥看看,二是在下雨的時候取一點雨水,檢測一下雨水中的氨氮含量再思考一下?是否覺得可能雨后池塘水氨氮高也不奇怪?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雨后應該盡可能的為底泥減肥,每畝撒底康1公斤,避免底泥為水體提供太多的微藻營養素。 如果水實在太濃了,可以每畝潑灑塘生態2公斤。見圖3:

三:暴雨后,是否不要急于施肥、潑灑微生物反而需要預防纖毛蟲感染? 以前是:一場大雨就會導致水太清甚至有池塘水體一下子見底的現象。現在比較少這種情況了,現在許多養殖區域在雨后如果發現對蝦活力下降甚至出現偷死,最好用顯微鏡檢查一下,是否感染了纖毛蟲。暴雨后池塘水里是怎么樣見圖4:
 這些水體的腐敗物太多,已經超出了微生物的凈化能力,如果同時拼命潑灑微生物,那么水體的凈化主力軍就可能讓位于纖毛蟲了。 所以:如果了解到自己的池塘底泥是比較肥的,雨后可以每畝撒底康1公斤,避免底泥成為纖毛蟲的營養品。   四:暴雨后,是否不要急于潑灑石灰反而需要預防pH飆升? 以前在水產養殖中,一般雨后池塘水體的pH都會降低,養殖戶一般在暴雨前都會自然而然的會泡好雨后準備潑灑的石灰,以及時提高池塘水體的pH。不過現在暴雨后可能要看看情況再說了,如果養殖水體確實pH太低,確實也應該使用一下石灰及時調整pH,但是使用量盡可能不要過分,一般每畝6-10斤熟石灰差不多了。重點是:雨后密切注意是否水會太濃、pH是否會飆升!尤其是雨后馬上陽光燦爛容易水濃的情況下,更加要密切注意:pH是否在飆升。如果pH有飆升的可能可以控制一下水濃度,見圖5:
   水體中藻和pH的關系見圖6:
 所以還是一句話:養殖沒有固定的模式,所有的操作都必須結合池塘條件和水源條件采取相對應的養殖措施,決不能人云亦云的模仿某一種模式。
五:納水后消毒、種肥、水綠是否就可以安全投苗? 過去第一次納水,通常經過消毒、種肥,水綠就可以投苗。可是這幾年,池塘水體培出翠綠色水后投苗后,沒幾天蝦苗容易出現肝萎縮、空腸胃、偷死的現象。這一條和外水源富營養化有密切相關,富營養化環境容易占優的微藻見下圖7:
 所以培藻沒有是固定的模式,必須結合池塘條件和水源條件采取相對應的培藻措施,不能不顧實際的水環境一成不變按習慣性的操作。
第三部  時過境遷,水產藥品五花八門、疾病癥狀和以前有所不同,對疾病的認識是否需要改變?對疾病的防治思維是否脫離實際?
(本文已被瀏覽 6607 次) |
|
|
|
文章分類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