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一個視角,轉一個層面,來看小龍蝦養殖業 |
出處:大咖教你養龍蝦 作者:毛澤俊 水產養殖網 2019-10-07 13:27:00 |
來源:大咖教你養龍蝦  作者:毛澤俊   
從省水產局,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和省稻蝦產業協會組織,授漁水產承辦的培訓會結束后回來的路上,我一貫嬉笑怒罵,浮浪成篇的興致完全消失殆盡。望著高速兩邊的田野,我感覺到了很大不同。2015一2018年是蔚為壯觀的開發,老百姓的熱情澎湃直接讓挖掘機的業主和師傅們感覺到了什么是客戶與財富像潮水一般的涌來。

 當然,作為一個多年的老養殖戶,心中連續幾年是非常惶恐的。這點從我的朋友圈歷史中可以得到查證。那種對盲目進場、過度投機、重蝦輕稻、供需失衡的擔憂,持續不斷。對那些為了企業一時的利益在旁邊推波助瀾;對部分脫離群眾,脫離實際,缺乏形勢敏感,缺乏憂患意識的所謂精英睜眼說瞎話,極度厭煩。為那現既不懂種稻,又不會養蝦,甚至不知道小龍蝦是藍血動物還是紅血動物,是喜歡底棲淺水還是擅長深水分層都沒有概念的朋友們。為那些既不懂水稻種植過程中 土、肥、水如何管理,病、蟲、草怎么防治,還不清楚季節、晴雨、溫差對小龍蝦養殖和水稻種植的影響,更不用提底、水、草的依存變化關系,肥、菌、藻這些能量物質的轉化循環,光、氧、溫對植物、水體生態和龍蝦生理功能穩定的變量影響 就轉型做農業的企業捏一把汗。為此,常常憂慮,夜不能寐,寫出了《小龍蝦養殖業面臨的新形勢、挑戰和出路》。欣慰的是引起了上萬的關注和廣泛的轉發。為此,未雨綢繆,準備轉型。2017年既開始著手嘗試育、養分區,循環養殖。慶幸的是獲得了很多科研院校老師們無私的幫助及五湖四海同行的積極支持和參與。當我們不斷取得進展,當我們逐步獲得認同,當我們漸漸做到可控,當我們收獲期待和信任,內心感到無比的自豪。為此揮筆引用了"滄海橫流 方顯英雄本色。泥沙俱下  任我各顯神通。"的豪邁之語。


 此次培訓會,全省蝦友參與的積極性之高,映證了他們對技術的渴求,對盲目的反思,對前景的迷茫,對自己的擔心。當然,省有關部門,省內科研院校,可謂用心良苦。   可是上述問題是一、二天的培訓能解決的嗎?顯然是不能的。整個行業彌漫著濃郁的悲觀和憂慮怎么看待?并不是壞事,這是理性的回歸,是對歷史的糾正。而且,一定會  風云帳下奇兒在,國逢亂世英雄出。只不過會有很多同伴如車輪下的塵埃,奠定行業前行的路。
我們何去何從?如何力挽狂瀾的轉危為安,化難出奇,借拐點歸理性,推行業更專業?
一、破除投機或僥幸,回顧理性務實。
1,回望初心,厘清小龍蝦養殖業形成的背景,發展的過程及歷史貢獻。小龍蝦養殖,既不是一個政府招商引資的項目,又不是一個科研院校的創新成果。它是以民眾自發的力量作為源泉而逐漸發展起來的行業。當初的低洼田、冷浸田,十年九淹,病害易發,產量低下,汛期緊張。在迫這不得已的情況下,農民先從田間撈魚摸蝦,待汛期過后,再實行中稻晩栽。誰知道它剛好趕上了中國整體從溫飽轉向小康這個時代背景而發展壯大。當人們遠離饑餓,厭膩魚肉,怯步海鮮,它剛好契合了消費趨勢,引領了餐飲潮流,一時間火遍全中國。
隨著小龍蝦消費市場的不斷擴大,開始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價格逐年大幅走高。養殖一季小龍蝦,種一茬水稻成為了一種模式,一項產業。最終伴隨著經驗的積累,技術的進步,發展成了一個顛覆農業傳統,刷新農業記錄,吸引外來投資,改寫農業面貎,推動產業融合,有近三千億產值的產業。 它把從前單純的種植業,和傳統的養殖業有機結合起來,形成種、養一體,模式切換,生態輪休,立體循環的高效農業。刷新了很多農業記錄,例如單位產值、發展速度、經營利潤。也因此吸引了很多行業外來資本的追捧,進而衍生了很多規模適度、模式立體多樣的經營實體,使中國農業從一家人,一頭牛,幾畝田的落后小農經濟發展成了適度規模農業。
2、勇敢面對發展過程中顯現的問題,捊順演變的趨勢
在小龍蝦養殖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也涌現出了很問題,而且由于缺乏政策引導、行業規范、企業帶動,問題呈累積、疊加、尖銳之勢。主要有: 起點參差,整體技術儲備不足,缺乏深度的交流融合,沒有將典型、成熟的技術進展和盈利模式打造成品牌,確立為優勢,形成特色,轉換成貨幣與財富。
重蝦輕稻。小龍蝦目前行業火爆,規模擴張,產業紅利誘人,引很多沖著火爆的形勢而來的人競相追捧,沖著規模擴張的熱度而盲目跟風,沖著誘人的產業紅利而渾水摸魚。一時間,各路大神上竄下跳,整個行業魚龍混雜。那些坐在辦公室養蝦的人,不負責任的瞎忽悠。那些用少部分真理裹挾大部分私利的人,不惜釆用會議洗腦,精神麻醉,造神毒害行業前景,追逐短期暴利。更要命的是,由于目前糧食價格市場化的過渡期,價格波動產生糧賤傷農,造成眾多從業者,忘記初衷,不顧風險,普遍重蝦輕稻。這,對整個行業發展不利,對防范種養殖風險不利,于產業持久健康發展不利。
經營零散、整體粗放、監管松散、服務混亂、各自為戰。
3,靜心反思行業現狀
目前,小龍蝦養殖的行業現狀主要表現在:一方面行業熱度空前,規模擴張和市場需求齊頭并進,產業紅利釋放誘人。另一方面發展混亂無序,民眾盲目跟風,技術水平低下,服務配套不成體系,模式過于集中單一,養殖、生產、流通普遍缺乏品牌意識,風控意識淡薄,引導、帶動、管理缺位致使產業規劃空洞,議價能力差,行業整體脆弱。
4,分析主要矛盾和問題
稻蝦模式塊頭大,比例高,上市集中,價格起伏如過山車。
池塘精養產量低,技術難度高,成功率低,風險大。
由于小龍蝦的超強繁殖能力,稻蝦模式中多年陳塘(或者說老塘)養殖密度大,養出來的小龍蝦規格小、品質差、價格低,效益反而不好。
又因為稻蝦模式的密度大,對擴張期銷量種苗的利潤依賴太深。一旦擴張期過,種苗不俏、密度過高、生態脆弱甚至不堪重負將成滅頂之災。       2019年的形勢足以證明,稻田養蝦模式依靠賣苗來調節密度的同時將富余的產能轉化為貨幣和財富的模式已難以為繼。階段性供應過剩造成價格長期低迷,嚴重打擊了行業的盈利空間。如果2020年擴張期過,千家萬戶蝦苗過剩,又無處消化。留,生態承載不了,賣,又無人要。更要命的是,密度過大,小龍蝦規格上不去,全都像螞蟻。梯次,漸進的抱仔母蝦源源不斷的分批次出來,生態承載不了而崩潰,病害必然滋生,死亡可能加劇,真有可能血本無歸,欲哭無淚。
5,回歸理性務實。小龍蝦養殖業本是一個解決農業資源最大化利用,整合社會服務體系服務農業生產,依托小康社會建設大勢逐步階段性曲折性漸進性發展的一個新型農業體系。我們既不能期望過高,盲目膨脹擴張。又不能因循守舊,刻舟求劍。還不能裹足不前,哀聲嘆氣。更不能掩耳盜鈴,自欺欺人。而應該加強學習,提高認知水平,冷靜判斷形勢,及時技術升級,模式轉型,追求精細化管理去爭取新的優勢和出路。
二、加強理論學習,提高認知水平,并及時對接生產實踐,梳理邏輯關系,不斷總結經驗,汲取教訓,將實踐經驗凝煉成體系化、標準化、數據化的技術。并將技術集成為模式,推動專業化與產業化融合,變規模擴張型為質量效益型發展。
目前為止,小龍蝦養殖業發展的速度很快,時間很短,相關的基礎研究、教訓汲取、經驗總結、技術凝煉,仍然跟不上行業發展需求。雖然說民間一線有很多高手能人,但是他們不解決基礎理論的不足,知識結構的混亂,知識體系的碎片化問題,始終都是淺表之功,條件反射的經驗之談。換一個環境,變一個條件就會失靈,就將傻眼,并且打臉。即使,再勤勉,難免有氣無力。因此,這一關是不能越過的。
很多民間高手都陷入了這個困境。他們如盲人摸象,好不容易從頭發絲,摸到了腳趾甲。從象鼻子摸到了象尾巴。每天摸X遍,摸了N個365天,已經很熟悉,熟過自己的身體。可是換一頭象,便只能靠悟性猜比例,估尺寸。
有一個笑話是這樣講的。民間某高手,對自己的象非常熟悉。從毛色到脾氣,由氣味到腳步。因此,非常自信。突然有一天,別人牽來一頭母象。他摸了一遍又一遍,內心承受著掙扎。"太不科學了,怎么變了呢?"第二天,又牽來一頭缺腿的殘象,他足足摸了500遍,當場就哭了!
這個故事說明了民間高手能人的短板缺陷。
同時,科研院校的研究與養殖一線的需要之間缺少一座溝通的橋梁。農民總是覺得他們講的理論太枯燥,說的數據太生冷,解決不了他們的問題。聽多了,便有人懷疑,教授們有職稱、有榮譽、有收入保障,缺乏下一線,找素材,瞄準痛點,潛心研究,積極分享的必要和動力。都只知道說理念,樹框架,爭當設計師。沒有人實時跟蹤,無法及時同步,都不愿意當瓦匠師傅。不解決這個問題,民間高手能人的能力受限,科研院校的知識理論落不了地,形不成合力,充其量只能建行業小高層,無法建產業的大廈和城市。     三、既要會低頭吃草,更要抬頭看路。增強對形勢的關注、理解和預判,提前進行技術,儲備,及時著手技術升級和模式轉型,以求奠定新基礎、順應新形勢、擴大新優勢、形成新特色。 小龍蝦養殖發展到今天,擴張期已近尾聲,靠賣苗來將超高的密度來轉化成貨幣和財富,同時減輕生態的承載壓力的模式已不可持續。一旦形勢逆轉,如此超高的密度,這樣粗放的模式下,生態根本無法承載,將會導致長勢停滯,病害暴發,死亡集中,血本無歸。于行業不利,給社會壓力,甚至可能造成很多500畝以上養殖基地扛不住連續虧損而跑路,千家萬戶老百姓土地流轉出去后無人履約支付承包款,給地方政府留下亂攤子,危及社會穩定。
怎么辦?
改變模式,升級技術。變自繁自養為育養分離,育苗的區域,專業育苗,養成蝦的區域,只養成蝦。控制好比例,協調生產環節,前期育苗區為養成區提供蝦苗,后期養成區給育苗區補充親本。這樣,可以做到育養分離,密度可控,生態壓力變小,投入品更少,食品更安全,環境變友好。降低密度后,長勢變快,規格提升,品質提高,價格更好,效益更穩定。形成功能分離、生產銜接,模式優化,循環養殖,持續發展的新局面。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生態效益的協調統一。以實際行動踐行習近平主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扎扎實實推動十八大"天藍、地綠、水清"的目標。    四、準備資源整合,加強規范化、體系化、差別化、特色化、品牌化建設,鋪陳行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我們湖北小龍蝦養殖業起步早,規模大,產量高,能人多,科研力量強大,整體技術水平優勢明顯。應該整合多方資源,探索融合機制,將教訓列為課題,把經驗對接好理論,梳理通邏輯,凝煉成技術,對應新的產業形勢,鼓勵技術升級,支持模式創新,創造新的高度,確立新的優勢,形成新的特色,化規模優勢為產業優勢和競爭力優勢,推動高質量高水平發展。
路,怎么樣走?
1,打造行業平臺,吸聚民間人才,對接高校資源,為行業教訓痛點分析原因,給成熟經驗捊順邏輯,找到理論依據,解決行業痛點的同時,發現并培養產業人才隊伍。
2,利用網絡資源,完善并發揮平臺作用,研討行業形勢,鼓勵技術升級,支持模式創新。建立人才跟蹤機制,技術創新獎勵機制,模式轉型典型分享推廣機制,依靠產業力量,組織并相信產業人才,齊推產業發展。
3,加強行業規范,打擊行業亂象,保障行業可持續發展。目前,各種不規范產品充斥市場,養殖戶面對這些產品真假難辨,像老媽媽進超市,仿佛樣樣需要,件件有用。其實,如果有清晰的養殖思路和模式,有完整的方案在胸中,有足夠的預知預判能力,有靈活多樣的處理措施和經驗,市場上90%的產品根本用不著。只有那些自己不懂,缺乏觀察判斷能力,完全被別人忽悠的養殖戶才會產生1000類,10000種問題,才需要那么多產品。他們往往前期看不懂問題的征兆,出現問題又被人耍來耍去,終于病害死亡如洪水濤天而不顧一切,最后血本無歸,欲哭無淚。
這么多藥制劑投入池塘,排到江河,對養殖戶來說增加了成本,影響他們的盈虧生死,對社會是巨大的資源浪費,對國家是場生態災難。
因此,加強技術培訓,培養人才隊伍,汲取失敗教訓,組織課題研究,總結成功經驗,對接科研力量,凝煉技術成果,支持技術升級,鼓勵模式創新,規范行業發展,已是時不我待,刻不容緩!   毛澤俊 2019年9月17日夜
(本文已被瀏覽 12051 次) |
|
|
|
文章分類 |
|
|
|
|